整個無米樂社區有菁寮老街、荷蘭井、稻稻來、無米樂荷蘭井湧泉民宿....還結合了一些農村再生的資源更推出不同的旅遊行程,讓大家更深入的了解這菁寮社區營造~
搭乘大眾運輸時刻表 |
連這兒的7-11也長得很農村喔~ |
看一下網站上的資料
原來菁寮這地方是頗有歷史文化的喔~~
日治初期,日本本土正值戰事和殖民地擴張,國內糧食需求殷切,為解決糧源問題,遂積極發展台灣農業,尤其是針對嘉南平原水利設施的興建,讓早已是台灣最重要產米地的台南地區,米倉地位更加確立。
在烏山頭水庫興建前,後壁區除了土溝地區利用白水溪和頭前溪圳引水灌溉一些水稻外,其餘為看天田12。大正九年(1920)和昭和五年(1930)殖民政府陸續完成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之建設,水圳長度達 15,000 公里,灌溉面積達 15 萬公頃,徹底解決耕地灌溉用水問題。過去僅能栽種甘蔗和甘薯等雜糧,而無法種植價高的稻米13的限制,徹底獲得改善。而位於八掌溪和急水溪間、擁有廣大平原沃土的後壁區受益最多,稻作面積和產量大幅提高,農民生活大為改善,後壁區的米倉盛名實非虛傳。
<<以上是摘自無米樂社區農村桐生計畫中的文字>>
所以菁寮老街就這麼來了~
沒有留言 :
張貼留言